、基本情况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是浙江省高校中最早成立的校内创业园之一。我校创业教育启蒙于20023月下属经贸分院成立的“学生营销公司”。20043月,我校开展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49月校内成立了创业园,2007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被评为浙江省首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2007年“创客家园”荣获全省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品牌。2016年,校党委周家健书记在全省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开启了新时期创业学院建设的新步伐。

目前,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为7000平方米左右,AB两个区域其中,A区总面积5000平方米,位于学校15号楼B总面积2000平方米,位于学校2号楼。依据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特点,将创业孵化基地划分为创业项目孵化区、教育培训区、创业成果展示区、办公服务区等功能区域。每年创业园通过孵化过程培育了数十个创业项目进入社会市场,同时也培育了大量优秀的潜在创业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储备干部。创业项目存活率达90%以上,每年吸收近1000名在校生进入创业公司进行实践锻炼。

2008年,大学生创业园被确定为湖州市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湖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0年被评为湖州市“优秀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2009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一共只有4所院校获此殊荣;2009年,浙江省在全省设立了20个工作站,我校为5所高职院校之一;2013年荣获“浙江省首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我校为3所高职院校之一;2017年被省科技厅授予全省首批省级众创空间,2018省教育厅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2020年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国内主要媒体对学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多次报道。

、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充分运用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扶持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区的孵化功能,引导大学生创业成功。

2.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引进入驻项目数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第一批入驻的创业项目初定30个。孵化基地建设和服务逐渐完备,逐步将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成形成集创业培训、项目交流、开业指导、创业咨询、跟踪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体系。

3.坚持重点扶持的原则。创业孵化基地区的目的是带动大学生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范围大以及项目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优先给予扶持,在政策、资金、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服务支持;计划每年重点扶持35个创业项目(企业),争取每年孵化成功3个以上项目。

4.坚持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带动大学生创业。每年坚持举办GYBSYB培训班,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通过SYB培训重点选拔培养一批有创业实践意向的人才,优先引进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实践。同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引领校园创业氛围。

5.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创建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功项目迁出和项目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作,实行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在广泛发动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扶持学生创业的目标基础上,吸引更多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功能区规划

创业孵化基地划分为创业项目孵化区、创业共享区、教育培训区、创业成果展示区、商务休闲区、办公服务区室外体验区

1.创业孵化区:立足创新创业实践,规划4个单独的项目孵化工作室设置32个创客工位,主要入驻二级学院或者部门主导的校企合作类项目、师生工作室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有良好市场潜力和竞争力、并在商业模式上有特色和创意的项目;优先入驻含有科技发明、专利、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优秀作品转化的创业项目。由二级学院或部门综合考虑专业群、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实习实训等因素,制订包含经营绩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职责清晰、权责对等的项目考核方案,经创业学院认定后入驻。

2.创业共享区:立足创意创新实践,规划4个单独的项目共享工作室设置48个共享创客工位,主要入驻二级学院或者部门推荐的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的体现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工学一体模式的新工科、新文科等创新大学生创业类项目,以及面向职业和岗位的创新创意类萌芽项目,以及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方向和构思,或已有初步实践设想红色筑梦之旅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优先入驻符合浙互联网+大赛创业类标准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和风险承担能力,且项目至少配备有1名指导教师。由二级学院或者部门审核批准后,制订包含实习实训、创赛竞赛、人才培养等权责对等、职责清晰的项目考核方案,经创业学院认定后入驻。

3.教育培训区:立足创业教育。规划创新创业多功能会议室(创赛路演厅)、大学生创业协会(校友会)会议室、大学生创业文化中心(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大学生创业党建活动中心等设施,定期举办各种创业竞赛、创业论坛,请创业家们现身说法,和学生一起座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教育。目的是通过对一部分人的创业实践引导和教育,使其他学生感受创业氛围,交流学习经验,转变创业观念,以榜样、典型在学生中进行示范和带动,来凸显榜样的力量和示范的效应。

4.成果展示区:立足创业项目推广,规划创业优质项目展示、创业典型人物展示、优秀创业导师展示等内容,重点展示入驻优质项目的主要产品、运营情况和愿景规划情况,吸引学校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推进项目实现转化。展示区采用展板介绍及实物展示两种方式。主要展示项目主要产品、项目运营情况以及前景展望。将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进行集中展示推广,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创业项目,促进创业项目成功孵化。

5.办公服务区:立足管理和服务。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对入园的创业项目进行筛选、评审、审批和考核,规范团队运行,规范项目管理。同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人才推荐、技术咨询、财税政策、法律咨询、产品或项目推介服务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

6.创意创业集市:立足创意创业体验。设立室外项目体验区,设计10个左右的固定摊位和若干临时摊位;将每周六下午确定为创意创业实践体验日,丰富我校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广泛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供服务

(一)先期服务 

1.政策咨询:为创业企业搭建起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平台,通过落实有关政策,提供项目补助、创业成果奖励、人才补助等措施,为大学生创业降低创业成本。 

2.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入驻手续和相关运营手续。 

3.对入驻企业创业期优先在校园里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减免房租、卫生、管理等费用,免费使用现有设施设备;

4.对入驻创业项目负责人进行免费的创业培训。包括创业项目选择、成本核算、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开业指导:对启动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开业知识指导。 

6.具体服务:协助创业大学生进行项目调研、企业注册、营业执照办理、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开业策划、后勤服务等多项具体服务。

(二)后续服务 

1.为入驻企业成果发布、信息沟通、企业洽谈提供必要的服务。

2.帮助指导入驻企业举办各种媒体宣传推广活动。 

3.组织创业联谊会,开展“创业示范店”等创业后续服务活动。 

4.跟踪辅导:由创业指导专家对创业进行时的学生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规避创业风险,降低经营损失,提高创业成功率。 

5.创业者出现经营困难的,委派创业咨询专家会诊;创业成功者,优先进行免费项目推介,帮助扩大经营规模。

、运行体系

大学生创业园采取“项目准入、全面管理、项目孵化、定期考核”的运行模式。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团队或个人,必须携带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经营项目,经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公室项目评审组和专家指导组论证评估后,审批是否入驻;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需按照企业模式运作,从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完整系统的工作方案;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要通过实施多种服务手段,帮助入驻企业尽快实现项目孵化成功,同时坚持每年对各项目组和人员的孵化进度进行考核和全方位的评估。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机制包括全方位的支持体系、综合性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多样化的引导体系和市场化的运作体系。

1.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创业孵化基地发展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省市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并积极争取社会的捐赠资金、企业的项目合作资金,用于孵化基地的运营维护及项目的扶持,设立专项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也可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对市场前景大的科技项目给予投资,分享其创业发展成果。

2.综合性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大学生创业面临着缺乏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营经验等困难,学院将探索建立全面的服务体系,以保证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展开,促使创业成功。创业孵化基地可分项目类别提供零租金场地,并建立相应的服务设施,同时给予创业基金扶持,并提供企业注册、营销管理、法律咨询等各种所需要的帮助。

3.多样化的引导体系: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创业项目导师制,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工作人员担任学生创业项目导师,对入驻孵化基地的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帮助大学生创业公司确定研发项目市场方向,启动研发,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创业公司成果或产品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这个平台,创建高校与企业互通的渠道,将大学生、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4.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创业孵化基地实行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创业孵化基地与大学生创业公司之间严格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进行运作,更具风险投资性质,提供有偿服务。

5.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发布相关政策、通知公告、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实训等信息,宣传创业典型。